而在2020年3月由PChome和日商三井物產MITSUI合資成立的服飾垂直電商平台「MiTCH」,主打日系中高價的服飾品牌,結合PChome24小時倉儲作業系統,欲成為維繫日本在地品牌的重要樞紐。但成立至今由於海外商品放置倉儲的庫存壓力與虛實綜效難以顯現,促使品牌虧損逐年攀升,正遭逢前所未見的重大挑戰。
但你以為只有這兩家電商平台遭遇困境嗎?其中的苦主還包含東森購物的生鮮快配電商「熊媽媽買菜網」、近期吵得沸沸揚揚的冬海集團「蝦皮購物」的大裁員事件,以及曾經喊出台北市區6小時、全台24小時到貨的「ASAP省錢購物網」,都不敵大環境的變化,不得不做出改變。然而,為何仍然有眾多新創公司願意投入這個看似飽和的紅海產業呢?
根據國際商業部落格《Webretailer》截至2022年12月19日統計,全球市場前五名的電商平台分別為Amazon、eBay、蝦皮、樂天、AilExpress,這些電商龍頭主要以低價、快速交貨與大量選擇的營運方式搶攻市場,而新創公司若要搶攻這塊市場大餅,則需要有更多的創意點子以及找出真正的市場需求,也就是消費者輪廓才得以擁有一絲存活的機會。
正如在疫情期間,許多成衣業開始煩惱如何解決賣不掉的大量庫存時,鄭雅慈(矽谷阿雅)所成立的衣物租賃平台「Taelor」協助解決這個問題。Taelor透過D2C的商業模式經營,針對男性提供服裝租賃服務,再透過AI人工智慧演算和造型師的建議諮詢,幫助品牌會員快速找出個人適合的服裝,而此服務概念同時結合了循環時尚、環保與共享經濟等綜合方案。
而號稱海外拼多多的「SHEIN」,則是透過強大的社群媒體推廣和成功的網紅行銷打響第一炮,並同步優化製造流程,將新品生產到上市銷售壓在一週就完成,打破ZARA兩週的超快紀錄。有別於其他品牌大量生產的營運模式,SHEIN藉由小批量不同款式的商品進行市場測試,再根據反饋對其中的熱銷商品進行快速追單,實踐最大銷售利潤和縮小庫存的問題。這樣的策略也讓SHEIN估值超越ZARA和H&M,有望成為全球第三大獨角獸新創公司。
OOSGA研究報告也指出,台灣在疫情期間策略性地避免了大規模染疫的狀況,這也使得消費者開始建立網路購物習慣。預估2026年時,台灣電商交易將占比整體零售的9.5%左右,屆時整體電商市場規模約台幣6,524億元,由此可見台灣電商市場還是個正在發展的藍海市場!
電商市場並非衰敗,而是市場結構整個大轉變,尤其是D2C趨勢(直接面對終端顧客)逐漸崛起,因此,品牌除了主打快速低價的經營模式外,還要想辦法透過網站或自有門市面對顧客,以控制品牌的行銷成本與庫存問題,更重要的是要留意品牌的市場定位是否已經模糊、社群行銷反應是否慢半拍、是否缺乏深度的消費者行為分析,以及品牌持續產出的獨特創意賣點。對於當今的電商生態結構來說,品牌要盡可能跳脫既有電商框架,把思考維度拓展得更加廣泛,才能將路越走越廣。